长效管理托底机制不能少 ( 2018-08-08 )

  本报夏令热线开通至今,不少市民来电反映人行道被占、道路不易通行等城市管理问题。面对各类人行道“拦路虎”,行人不得不小心翼翼,留心脚下,方能安全通过。本报7月18日夏令热线“大调研进行时”栏目,曾专题聚焦这一问题。半个多月过去了,那些五花八门的人行道障碍物是否已消失?有无回潮?昨天,夏令热线逐一回访。

  三五米宽的人行道,涉及的相关部门多达数十个,仅人行道上的窨井盖就权属19家单位,赶走人行道上的“拦路虎”,光靠“武松”应急打“虎”远远不够,更要各相关部门找到长效管理机制,要有托底部门在一时分不清“拦路”责任时勇于托底,及时请走“拦路虎”。

  【记者回访】

  占道亭拆了废物箱搬了

  浦东灵山路两个相邻小区门口各有一个占道杂货亭矗立,使原本五六米宽的人行道仅留约半米供人通行,同时盲道也被挤占。夏令热线报道后,属地洋泾街道城管中队迅速行动,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,拆除了两个杂货亭,拔除了困扰附近居民多年的“钉子户”。

  华灵路近真北路康泰新城门前,宽约1米的人行道上设立了废物箱,市民只能侧身通过,或走上非机动车道。接到投诉后,宝山区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立刻行动,搬走了废物箱,将另外选点,还路于民。根据《上海市道路、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》规定,商业文化大街设置间距原则上不低于50米,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间距原则上不低于100米,其他道路设置间距原则上不低于150米。

  【管理困境】

  涉及多部门整治要联手

 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,针对部分人行道“拦路虎”,相关部门反映迅速,工作效率较高。而另一些障碍物牵涉部门多,因执法权限或历史遗留等问题,需多部门联合整治,难度较大。

  大融城晋城路附近,一疑似工程车零部件遗弃在人行道上,两周无人认领。彭浦镇城管中队接单后,立即赶往事发地。经调查,堆放的物品是市政部门用于疏通地下管道的拉钢丝机器,城管队员无权处置,需找到市政施工方。经联系,妨碍通行的机器已搬走。

  金山区刘先生反映卫昌路一窨井盖高出地面20厘米,路过时险些摔倒。路政部门接报后,迅速做了托底处理。工作人员表示,道路井盖权属比较复杂,涉及水务、通信、电力、公安、信息、燃气等19家权属单位和相关部门。为消除安全隐患,路政局推出了井盖托底管理机制,网格巡查员一旦发现井盖破损、缺失、高差等问题,及时通知权属单位处置,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。如一时无法确认权属单位的,则先托底处理。

  【专家献策】

  “打虎”要合作意识需提高

  多部门联合整治人行道障碍物,常因执法权限、职责界定等原因,整治效果并不理想。“各部门之间虽有协作,但仍像一个个‘数据孤岛’,在信息流转和后续跟进方面,消耗了太多时间。”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建建议,多个管理部门在“各管各事”的基础上,应继续由网格化管理中心牵头,强化联动执法力度,提升治理效率。

  市政协委员柳亚东建议,恢复沿人行道单位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,有计划有步骤推进“一个街道一条道路”的整改措施。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,他认为,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路网密度高,基本不存在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,建议分区域限行共享单车。

  “上海交通大整治的对象不能只局限在机动车上,非机动车也要一起管,更要把人行道算进去。”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左学金就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出了建议。他认为,清除人行道“拦路虎”的关键是避免人为设置障碍。个人或企业的占用行为,要坚决取缔;政府搭建的临时场所,要和市民沟通,赢得理解,并尽快搬离。“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,市民自身也要提高社会公德意识。”

来源:新民晚报